第五十九章   柏谷钟灵藏秀女  文峰毓秀出才媛

在柴岗与朱弯之间的独柏树北行一里,大河如弓背般绕出一道急弯。对岸陡现狭长山谷,谷口丈余高的台地上,灰瓦青砖的营盘随山势蜿蜒,活似一条蛰伏的青龙。这便是方家台子——百年前方氏先祖在此结庐,如今已繁衍成三十余户的村落。

谷底清泉终年不涸,村妇们浣衣时总爱念叨:"咱方台的水养人哩!"这话倒非虚言。沿河十八寨,谁不知方家台的姑娘肤若凝脂?那肌肤水润得能映出人影,连丹营丹门这样的望族,也常来求娶方台女子作媳妇。

与方家台隔河相望的锥形山,更添几分神秘。十丈高的峭壁顶端,仅容一人盘坐的平台上立着座袖珍庙宇。相传百年前有位游方道士在此打坐诵经,坐化后乡人凿平山尖,建了这座文兴寺。飞檐上的铜铃不过拳头大小,却因着地势,钟声能传十里开外。久而久之,"文兴寺"竟成了方家台的别称。

方家台最耀眼的明珠,当属方秀才家的独女方萍。这姑娘生得柳叶眉、杏仁眼,更难得的是通晓诗书。方秀才破例让女儿跟着族学读了五年《女诫》,谁知她偷着把父亲的《楚辞集注》也啃完了。

这日方萍正在溪边临帖,忽听得对岸马蹄声急。抬头望见朱家二舅爷策马而来,枣红马鞍上还搭着大红绸缎。

"萍丫头!"二舅爷隔岸挥手,"快回家换衣裳,姑父带你去见大世面!"

原来丹门三爹相亲的消息,已如春风般吹遍四野。二舅爷拍着胸脯对姐姐大奶奶保证:"我那妻侄女方萍,论模样是画里走下来的,论才学能对答《论语》——这样的好姑娘,肥水岂能流外人田?"

方萍迈进丹门祖堂时,连窗棂上雕的喜鹊都似活了过来。檀香缭绕中,祖祖攥着她的手不放:"这孩子的手,跟玉雕的似的!"

二舅爷趁热打铁:"爹爹您瞧,这通身的气派,余岗那野丫头怎么比?"他故意将《女诫》递到方萍跟前,"来,给祖祖背段'卑弱第一'。"

方萍却不接书,轻声道:"女子之道,贵在诚敬。若为炫耀才学而诵,反倒失了本分。"这话说得祖祖连连点头:"好!不轻狂,才是大家风范。"

眼见祖祖要拍板,二舅爷又添把火:"家事舅为大,我这媒人红包都备好了!"说着真掏出个红封拍在供桌上。满堂哄笑中,祖祖终于将翡翠镯子套进方萍手腕。

回程的马背上,方萍望着文兴寺的飞檐出神。她早听姑姑说过,丹门三爹是留洋回来的新派人物。方才在祖堂,她偷瞄到西厢房窗边一抹白色身影——定是那个穿学生装的青年。

"姑父。"她忽然揪住二舅爷的袖子,"三爹他...可喜欢《楚辞》?"

二舅爷哈哈大笑:"那小子满嘴'德先生赛先生',不过..."他压低声音,"你姑姑说,他枕下总压着本《洛神赋》。"

方萍耳尖顿时红了。她想起昨日在溪边写的诗:"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。"墨迹未干的宣纸,此刻正贴在她心口发烫。

谁知刚进大屋,风云突变。大奶奶拉着方萍的手惊呼:"这般品貌,配海宝才是正理!"

原来大爷夫妇早相中余岗姑娘给三爹,见方萍出众,竟打起小算盘——横竖都是亲上加亲,何不把才女配给亲生儿子海宝?

"胡闹!"二舅爷摔了茶盏,"祖祖金口玉言定的三爹,你们敢......"

争执间,西厢房突然传来清朗的吟诵声:"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..."

方萍浑身一震。这分明是她昨日在溪边吟过的句子!

返回

上一页

点击功能呼出

下一页

上一页

下一页

呼啸生涯